百岛之市珠海市的三灶岛,有个青山叠翠、绿水环绕、高楼林立,似名字一样秀美的村庄——春花园。
这天早上,迎着灿烂的晨光,我刚来到了春花园村口。一会,前来接洽我采访的刘老师也走了过来。七十多岁的刘老师是春花园村人,边用纸巾擦着额头上的汗珠,边引导我往村后的大宁山走去。
大宁山,一座绿色葱茏,白云缭绕的大山。刘老师指着山下绿荫遮掩的深处说:“那里有个大水潭,原先是山泉汇集成河的源头。宋代以前,三灶岛没有村落,一帮岛外的海盗在大宁山聚集,建有贼寨,从这条河开船开出去抢劫海上过往船只,行踪神出鬼没。元末明初,官府派兵上岛围剿海盗,多次平盗之后才有岛外人上岛居住。”
走下大宁山,从环村路往村里走。环村的石雕栏杆下小河潺潺流淌,鱼游浅底,一群白鹅红掌拨弄着清波……村民的楼前屋后种有各色的鲜花,不仅让春花园名副其实,挂果累累的荔枝、黄皮、龙眼、椰树,也红黄翠绿地亮眼,让人觉得口齿留香。
我随刘老师左弯右拐地来到几座残旧的瓦屋前,切入了我前来采访的主题。他指着瓦房庭前坍塌了的土墙告诉我,说这就是当年侵华日军占领三灶岛的遗址。
我端详着断墙残瓦上的斑斑苔藓,“闲云潭水日悠悠”的旧时光,翩若惊鸿地浮现。
刘老师依然从“从前”说起。他说,明朝嘉靖年间,香山县令邓迁奏请朝庭批准,将春花园一带被有钱人霸占的寄庄田地,重新丈量后收回来租给佃户耕作,将征收到的粮食作为地方驻军军粮。据《香山县志》记载,当时邓迁丈田归官的田地达1540多亩。这一时期因中原文化的传播,春花园办起了“三山书院”,每年端午节都举办龙舟竞渡,特色民歌和“八堡歌”处处传唱。此后的康乾100年间,三灶岛兴起制盐业,制盐业带动了农业、渔业、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三灶岛出现了第二次人口高峰期,春花园也再次成为岛上的农耕中心。据香山县1936年的史料记载,从这一时期起,春花园居有陆、李、麦、洪、冯、郑、刘、关等8大姓人家共809人,是三灶岛上的一条大村。
我笑着对刘老师说:“你祖上,也是这个时候到了春花园,才有了你这个数典不忘祖的刘老师吧?”
刘老师莞尔一笑,说:“那当然了!”随后叹了一口气接着说,“只是好景不长。1938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军从莲塘湾登陆,占领了三灶岛。日军为了截断中国抗战经华南地区流入的欧洲各国对华援助物资和海外华侨的资金,实施交通遮断战,在三灶岛建立第六航空基地,秘密修建三灶军用机场,同时为了安置日本农业开拓团的移民,在战略和殖民的双重需要下进行疯狂大屠杀,许多被迫逃难的村民在逃难途中冻死、饿死、病死。抗日战争胜利后,春花园只有110人幸存下来,我们刘姓家族的96人,被日军杀害39人,逃难饿死病死33人,一共失去了72位亲人。”
说到这里,刘老师声音低沉,眼眶有泪花闪烁。一会才接着说,新中国成立后,春花园的人才过上了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又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里人全都洗脚上田,经商当老板,打工寻机遇,读书谋高就,生活丰衣足食,每户村民基本上都有1-3幢的楼房。
从刘老师他哥装修得富丽堂皇的别墅出来后,正说着话,有几个60多岁的大爷、大娘走了过来,笑着招呼刘老师:“老刘,走!一起到站里唱歌、跳舞、吃饭去!”
我听了后一愣:“什么站啊?还唱歌、跳舞、吃饭去?”
“就是居家养老服务站呀?去看看吧。”刘老师告诉我,说居家养老服务站是珠海市的服务民众的创新之举,每个社区都建有一个站,政府投资运营,免费或低消费为60岁以上的长者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中有中西医诊疗和保健、电动按摩、棋牌室、歌舞厅、书画室、器乐室,还有手工艺制作和故事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在那里就餐,有些长者是免费的,其他长者只需花费3-5元,就有素有晕,3菜1汤,吃得饱吃得好的了。”
果然,走进居家养老服务站,还真让我眼前一亮,倍感新鲜:大楼装修豪华如同宾馆,服务设施齐全;这时被称为长者的老人,或是躺在按摩椅上闭目养神,或是聚精会神地写字、画画,或是全神贯注地打牌,或是歌舞厅里唱歌跳舞;穿着干净、整洁的年轻社工不时往来梭巡,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我转了一圈之后,饶有兴趣地观赏走廊里展示的老年人画作,其中大部分画的是美丽绽放的鲜花,让我感到鲜花、心花盛放的春花园,真的是春花满园!
作者:杨宇